秋冬街拍,降温这么穿,太时髦了!
发布时间:2024-10-27 16:27 浏览量:13
北方的冬天冷到刺骨,南方的冬天冷到透心凉。
中国人的冬天,会根据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条件来选择穿搭,才不会冻成冰雕,也不会穿得像冰棍。
北方人的穿搭偏向于厚重和保暖,但南方大的气候以湿润为主,所以南方人的穿搭却也不能太臃肿,以免更加潮湿。
南北方的冬季穿搭有什么不同呢?
在这个秋冬季节,如何穿搭既能抵御寒冷的天气,又能提升时尚感呢?
既然说中国是南北方气候差异最大的国家,那么中间的分界线又在哪里呢?
夏天的时候,由于中国地势的特殊,在华北平原,有着一个“真空带”,使得这个地方夏季没有南风的影响,致使气温变得极高。
但是在冬天,北方人就得苟外面这种没有温度的寒风。
北方冬天虽然冷,但是吹着的却是干燥的寒风和空气,没有南方厚重的湿度,冬天尤其适合进行户外运动,比如滑雪、冰漂流等刺激的活动。
因为北方冬季很少会降下雨雪,因此北方人更注重外套的防寒效果,通常秋冬季节都是一套非常厚实的羽绒服或棉衣外套,再配上加绒的裤子,这样走到哪里都不感觉冷。
而我们之前提到的北方“真空带”也是我国很有趣的地方之一,在这个狭长而宽阔的区域里,温度会大幅提高,并且会把降水转化为霜降下来。
这个地方就是华北平原中的北京、天津及河北等地。
而且北京不仅是冬天温度低,它们的大风口即使在夏天也是热浪来袭,就像是从烤炉里冒出来风一样嗖嗖地热。
但是南方城市就截然不同了,南方冬季很少会有大规模降雪现象,但是会下毛毛细雨,这种雨没什么强度和量级,但是下起来格外反人类,因为干不教学习就会非常难受。
而且南方的湿度也很大,会让人感觉有一种很潮湿的感觉,还会因为湿度太大,总感觉身体上粘粘乎乎的不舒服。
因此,南方人最讨厌冬天,而这些毛毛细雨和潮湿感也让南方人对秋冬彻底绝望,但是从温度而言,南方冬天就和早春一样温暖,不至于很寒冷。
正因为有这样的气候特点,所以南方人对于秋冬季节穿搭更加多样。
第一点是因为南方气温较为温暖,因此能接受并且适合穿搭较为轻薄的外套。
没有厚重的羽绒服和棉袄迫害,而是轻便又时尚的薄外套。
第二点则是因为众多南方地区由于地处江河湖海附近,湿度极大,因此防风防水成为了南方秋冬季节穿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点是对于衣服面料要求比较高,要能融入防水又保暖的面料。
那么到底有哪些适合南方穿搭呢,首先有风衣和轰兜。
这种自带一点硬度和蓬松感的衣物在视觉上就给人一种很保暖的感觉,并且还带有一定防风防水效果。
下面是衬衫+薄款外套+毛衣组合。
衬衫既能保持大体比较得体又避免臃肿感,如果上面加上一件薄款外套,就更显高雅了,同时避免了脱下外套尴尬情况出现。
搭配薄款毛衣可以减少臃肿感,而选择可以搭配与外套内部颜色相同或者相似颜色毛衣,更能提升整体美感和穿搭层次。
最后是薄款羽绒+毛衣+外套组合,在干燥寒冷天气下,薄款羽绒服比厚重棉袄既轻便又时尚,新型薄款羽绒服不仅保暖效果佳,而且穿着舒适。
搭配其他毛衣和外套组合,也可以避免出门后发现太冷而无法添加外套的窘境。
对于北方城市来说,由于常年干旱少雨,一年四季都在有风,而且风速非常快,就像刀片一样割在脸上,为此对脸部造成很大伤害的同时也是对身体非常不好,因此北方人都比较害怕冷。
在秋冬季节,厚实的羽绒服或棉衣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管有多寒冷,如果不能有多长时间待在室外,人们还是喜欢以户外运动来迎接冬天。
而且白天气温相对较高。
因此搭配厚实内衣是最常见选择,也是最能应付寒冷天气的方法之一。
1.东北地区。
作为中国最寒冷的地方,在东北更有着“没有什么是一件厚羽绒服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流行语。
羽绒服本身对羽绒填充量就非常讲究,并且羽绒要好,还要非常蓬松,这样才能起到既轻便又保暖十分的重要作用。
选择一件合适自己的羽绒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东北人非常喜爱滑雪,几乎每个有条件家庭都会采购雪具用品,全家一起嬉戏玩乐,共度寒冷冬天。
2.西部地区。
我国西部地区有着很多高原,这些高原不仅海拔极高,而且气温也很低,并且昼夜温差更大,对人体的影响也更不好。
因此西部人对于滑雪不感兴趣,更喜欢享受高原上特有的静谧与安宁,同时特色牛仔帽也是这个地方的特色。
3.华北黄土高坡地区。
这个地区由于年平均降水量极少,并且除了河南其他省份采坑基本为旱地,少雨干旱导致生物缺乏繁殖力,因此烟火程度低更显安静。
这个地方真正迎接冰雪世界的是“腊七腊八”,降雪以后温度降得特别快,地表会冻结,仅仅用厚服装已经满足不了严寒,因此在“腊八”以后,就需要准备好春节的时候出门游玩时穿上的厚实筒靴搭配严实大衣了。
地区划分不同,每个区域都有着当地特色,穿衣风格也照样独一无二。
各个地区都有其当地特色,包括其自然景区、文化历史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等等,在这些特色之中,我们能接触到不同的人,认识色彩丰富的大千世界。
从它们身上,我们能吸收到新鲜事物,也能接收到不一样的思想,因此我们要学会包容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增进交流,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