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她被当男孩养20年,不穿内衣不用卫生巾,母亲笑称:我也没用过

发布时间:2024-11-22 01:57  浏览量:8

虽然现代社会的人们在思想上有着很大的进步,但是一些迂腐思想却还是影响着一部分的人,其中最大的封建思想就是重男轻女。

张灯便是出生在这种家庭之中,她的母亲为了能够生下儿子,不但将张灯当男孩来养,不但从来不让她穿内衣,甚至连卫生巾都没让她使用过,对此她母亲非但没有觉得有任何的愧疚,甚至还表示她自己也没使用过。

张灯

那么童年时的张灯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她如今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的社会背景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根深蒂固,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一代又一代人。

张灯

尤其在经济落后、医疗条件匮乏的年代,男孩被视为家族的延续,是养老的保障,女孩则被认为是“泼出去的水”,迟早要嫁到别人家。

这种不平等的观念导致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她们的命运往往不能自主,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张灯

即使到了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思想解放,但重男轻女的余毒依然在一些地方阴魂不散,就拿取名字来说,一些带有明显重男轻女色彩的名字例如“招娣”、“引弟”、“盼弟”至今仍能见到。

这些名字看似普通,却像一个标签深深地烙印在女孩身上,时刻提醒着她们在家庭中的“次要”地位。

图片来源网络

更有一些家庭为了生儿子不惜一胎接一胎地生育,直到生出男孩为止,在某些农村地区,一家有三个女儿最终盼来一个儿子的情况并不罕见

这种为了追求男孩而无节制生育的行为,不仅是对女性身体的摧残,也是对家庭资源的巨大消耗,更反映了重男轻女思想的顽固性。

张灯

这种思想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不仅剥夺了女性接受教育、追求个人发展的权利,也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创伤。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往往缺乏自信,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甚至会对自身性别产生认同障碍,她们的一生都可能笼罩在这种阴影之下,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张灯母亲

张灯的童年阴影:被扭曲的成长

余秀金老太太的女儿张灯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中,在西安郊区的农村,余秀金连生了两个女儿,在那年这无疑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丈夫的责骂、公婆的冷眼让余秀金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个孩子身上,她迫切地想要一个儿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张灯母亲

或许出于“求子的急切渴望”,或许是潜意识里对女儿的失落,余秀金竟把张灯当作男孩来养育,张灯从小就被剥夺了作为女孩的权利,她没有漂亮的裙子,没有精致的玩具,只有哥哥穿剩下的旧衣服。

七八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灯戴上了一顶飞行员帽子,母亲看到后竟然兴奋地说:“你就是个男孩子,是家里的顶梁柱!”这句话成为了张灯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图片来源网络

从那以后,母亲开始给张灯剪短发,让她穿男孩子的衣服,并不断地灌输“你是男孩”的思想,年幼的张灯懵懂无知,她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只是在母亲的强迫下逐渐接受了这个设定。

她起初模仿男孩行为,排斥女性化之物,年岁渐长,张灯方觉自身与其他女孩有异,当同龄女孩穿着漂亮的裙子、扎着可爱的辫子时,她却只能穿着肥大的男装,内心充满了羞耻感。

张灯

步入青春期,这股羞耻感愈发强烈,别的女孩已开始发育,内衣上身,卫生巾也用上了,可张灯却一无所有。

她曾鼓起勇气向母亲提出想要一件最简单的背心,但母亲劈头盖脸地斥责了她:“你穿给谁看!”这句话像一把尖刀刺痛了张灯的自尊心。

张灯父母

她不敢再提任何要求,默默忍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整个初中、高中时期张灯都没有穿过内衣,甚至连卫生巾都没有用过,只能用母亲提供的旧布条。

有一次在学校厕所里,张灯因为无法解开布条在隔间里崩溃大哭,这种经历成为了她心中永远的伤疤。

张灯

为了讨好父母,张灯拼命学习,努力扮演好“男孩”的角色,小学、初中是短发,高中剪成了板寸,到了大学干脆剃了光头

头发越短母亲似乎越高兴,但这笑容背后,却是张灯无尽的苦涩,她就像一只被困在笼中的鸟,渴望自由却无力挣脱。

张灯

成年张灯的反抗与挣扎:自我认知与家庭责任的冲突

大学毕业后张灯找到了工作,开始经济独立,她以为自己终于可以逃离原生家庭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

但现实却远比她想象的残酷,父母并没有因为她的长大成人而改变对她的态度,反而变本加厉地向她索取。

张灯与母亲

他们把张灯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稍有不顺心就对她大发雷霆,甚至拳脚相加,张灯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一方面她深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想要尽孝;另一方面她又无法忍受父母的控制和暴力,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

张灯

她努力工作,用自己的积蓄为父母盖了三层楼房,带他们去全国各地旅游,希望以此来弥补童年的缺失,换取父母的认可

但这一切努力都徒劳无功,父母非但没有感激,反而更加得寸进尺,他们把张灯的孝顺当作软弱可欺,不断地提出各种无理要求,甚至干涉她的婚姻和生活

张灯

张灯的忍耐终于达到了临界点,她开始反抗,不再默默承受父母的责骂和暴力,她与父母的冲突越来越频繁,家庭氛围也越来越紧张。

压垮骆灯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孩子受伤事件,张灯的母亲有捡拾碎瓷片的习惯,并将这些危险物品随意堆放在院子里。

图片来源网络

一日,张灯的孩子玩耍时不慎踩到碎瓷片,脚遭划伤,张灯疼惜万分,劝母莫再捡,然其母勃然怒起,当众恶骂张灯,言语歹毒,句句伤人。

张灯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盛怒之下她砸碎了母亲捡来的碎瓷片,这彻底激怒了母亲,母亲抄起铁锹追打张灯,口中喊着“我要把你的头铲掉!”张灯惊恐万分夺路而逃。

张灯与儿子

除了母亲,张灯与父亲的关系也充满了冲突,父亲性格固执,脾气暴躁,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对张灯大发雷霆。

他喜欢骑电动车,却不遵守交通规则,经常被交警处罚,有一次他的车被扣了,便借张灯的车骑,后来张灯要用车时父亲却拒不还,还对张灯冷嘲热讽

图片来源网络

张灯怒不可遏,在院子里乱砸东西。这场景恰被父亲友人目睹,父亲顿觉颜面尽失,竟操起一块六斤的案板欲砸向张灯。

若非邻居及时阻拦,后果难以想象,那一刻张灯觉得父亲竟真要她的命,她蹲地颤抖,内心满是恐惧与绝望

张灯

她不明白自己如此努力地想要维系家庭关系,为何换来的却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这段扭曲的亲子关系。

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她需要为自己也为孩子争取一个正常的生活,张灯的忍耐终于到达了极限。

张灯母亲

在万般无奈之下,39岁的张灯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父母送进养老院,这个决定对于张灯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她背负着“不孝”的骂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她明白这是她唯一的出路,也是她自我救赎的开始。

张灯母亲

养老院的生活对于余秀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她习惯了在家里呼风唤雨,习惯了女儿的无条件顺从。

如今她失去了这一切,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没有人再迁就她的坏脾气,她开始感到孤独和后悔,其他老人们也对她敬而远之,因为她总是抱怨总是挑剔,总是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女儿。

节目截屏

在养老院里余秀金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适应期,她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女儿的伤害。

她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遭遇,想起了丈夫的责骂、公婆的冷眼,想起了自己为了女儿们读书所付出的艰辛,她终于明白自己将所有的压力都转嫁到了女儿身上。

节目截屏

在与养老院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余秀金也逐渐了解了现代社会的观念,了解了女性的权利,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与尊重。

她开始后悔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后悔自己对女儿的苛刻和控制,她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亏欠了女儿太多。

张灯父母

有一天张灯来看望余秀金,母女俩相对无言气氛尴尬而沉重,最终还是余秀金打破了沉默,她向张灯道歉,说出了自己多年来埋藏在心底的心里话。

她解释了当年不让张灯用卫生巾的原因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因为自己年轻时也没有用过,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女儿。

张灯

她也坦言自己将张灯当作男孩来养是因为害怕失去女儿,害怕她像大女儿一样远走高飞,不再管自己。

听着母亲的忏悔,张灯的内心五味杂陈,她理解了母亲的无奈,也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她知道母亲并非不爱她,只是用错了方式,她选择原谅母亲,并把父母接回了家。

张灯与母亲

重男轻女这个根深蒂固的思想毒瘤,给无数女性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张灯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勇敢地追求自我,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她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亲情,理解父母,用爱去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真正的孝顺不是盲目服从,而是相互尊重,共同成长,打破重男轻女的枷锁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外部推荐